科技
2021-04-23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智慧海洋及智慧漁業教師技術發展簡介

高科大智慧漁業技術發展報告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是一所融合「親產優質」、「創新創業」及 「海洋科技」三大特色為發展主軸的科技大學,本校持續推動特色融合及發展,希望為未來市場需求及技術發展趨勢提出解方,針對本校智慧漁業技術發展,本校產學營運處產學運籌中心彙整了本校各系所教師目前所推動的成果,整理如下:

 

一、水下實際偵蒐技術

本水下實際偵蒐技術為本校(旗津校區)水圈學院海事科技產學合作博士班教師文展權副教授開發,技術項目包含:(1)海底地形測量、(2)側掃聲納測量/側掃聲納地貌測量、(3)Echoscope 3D影像聲納、(4)SeaQuest 三軸陣列磁力、(5)管線追蹤器 Cable Tracker-Sled(6)深海震測與地質剖面、(7)三維可視覺化展現、(8)底質採樣技術、(9)深拖系統 Deep Tow System(資料提供:本校海洋科技發展處)

 

 

二、遠洋漁船船員動態管理及回報系統

 


本遠洋漁船船員動態管理及回報系統為本校(楠梓校區)水圈學院漁業生產與管理系劉仁銘副教授開發,使用RFID(無線射頻辨識系統)eTag技術,在漁船船艙的各個進出口裝上像eTag的感測器,並請船員穿上貼有eTag的工作衣(或雨衣)或安全帽,或透過工作場所的進出口的感測器,透過偵測及記錄,以利系統判讀確認船員是否為工作中,並可將相關資料回傳進行大數據應用分析。(資料提供:本校海洋科技發展處)

 

 

三、玻璃纖維漁船報廢處理技術

台灣大部分漁船為玻璃纖維材質(FRP)漁船,有不生銹、不腐蝕、不受蟲蛀、船體保養易且維修費用低等優點,但玻璃纖維船體較易燃,表面僅能處理至不易延燃,無法處理至鋁合金耐燃程度,非常容易著火,且報廢時,幾無殘值可回收,同時因其報廢後,不宜焚化,不能掩埋,對環保有非常嚴重影響,本校海事學院輪機工程系楊春陵副教授開發「玻璃纖維漁船報廢處理技術」,解決漁船報廢所延伸的環保問題。

 

四、漁船監測追蹤系統

本漁船監測追蹤系統為本校(楠梓校區)海事學院電訊工程系翁健二教授開發,本系統主要目的為「近岸(25海里)漁船監測追蹤」,透過建置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進行近岸漁船監測追蹤確保漁船海上作業安全,確保漁船海上作業安全,減少漁船海上作業碰撞風險。透過此自動化漁船近岸作業監測追蹤系統進行主動警報及即時通知管理人員,減少漁船異常航行。當漁船發生海上作業事故時,管理單位藉此系統歷史資訊,進行相關肇責裁判。在海上航行災害防治方面,亦可透過此系統,有效掌握近岸海上所有漁船之動向,當有未預期的漁船航行行為發生時,可先期掌握,減少不必要之漁船海上作業災害損失。

 

 

五、魚苗深度學習演算計數系統

本魚苗深度學習演算計數系統為本校(建工校區)電機與資訊學院光電工程研究所王敬文教授開發,源起教師與屏東水產科技公司的產學合作,目前台灣的魚苗計數目前仍停留在傳統的人工估算,也就是以經驗估計,未能科技化,王教授藉由使用自行開發的影像辨識技術結合AI深度學習來進行魚苗精準檢測。

 

 

六、養殖魚類生產履歷

本養殖魚類生產履歷為本校(楠梓校區) 水圈學院漁業生產與管理系劉仁銘副教授開發,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實施產品安全認證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台灣有機農產品、產銷履歷農產品(TAP)CAS台灣優良農產品、吉園圃安全蔬果及台灣農產品生產追溯的QR Code,目前仍未普及,國內消費者對於海鮮認證標章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也顯示民眾對海洋資源與保育等認識有限。落實魚體不落地,魚一離開水面後,打上eTag,記錄運送過程及處理(宰殺)的過程,加上之前飼養時之資料,建立完整的生產履歷。(資料提供:本校海洋科技發展處)

 


 

七、魚塭水質監測系統

本魚塭水質監測系統為本校跨校區教師的合作,為本校電機與資訊學院光電工程研究所陳華明所長、水圈學院水產養殖系潘志弘教授及光電工程研究所高宗達副教授共同合作開發,以環境水質監測及太陽能自我供電技術應用於養殖業進行水質品質的監測,使用智慧感測取代人力觀測,減少人力資源,具有輕量、防水、節能及效率等特色。希冀使用智慧感測取代人力觀測,減少人力資源;控制水車使用,可節省電力;結合物聯網,用戶可即時觀看水質;趨勢圖顯示歷史數據,可快速了解水質變化;使用太陽能供電,減少電力使用,節能減碳。

 

 

 

 

 

 

 

資料彙整:本校產學營運處產學運籌中心

資料聯絡人:07-6011000 #31471 蘇小姐

 

 

 

 

 

 

 

瀏覽人次: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