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污泥減量與回流再利用方法
分享到:
- 領域:環境保護科技
- 研發教師:林怡利、陳錫添
- 技術說明: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生物污泥減量與回流再利用方法,尤指一種有機廢水處理過程中所產生之生物污泥,利用細胞裂解特性能減少污泥量並回流餵養的技術為其應用發明者。
- 創新特色: 生物性有機污泥被視為是微生物的組合,是廢污水處理過程中的產物,也是整個水處理中,需花費最多處理成本的地方。微生物將廢污水中有機質當成食物並吃掉,在其條件合適下,吃下愈多有機質,其微生物增加量愈多。為保持系統的穩定性,只好將過量污泥移出,即為生物有機污泥。
以台灣而言,根據環保署統計98~104年國內事業廢棄物總量統計,可發現隨著科技發展這5年來事業廢棄物約增加20%,而其中104年國內事業廢棄物總量已高達近2,000萬公噸,污泥佔其30%~50%。而目前大宗的廢棄物處理方法--焚化以及衛生掩埋,產生不少後續問題,包括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又由於國內公民營掩埋場剩餘掩埋容量將陸續達飽和,而新設掩埋場又因土地資源有限,環境保護意識升高之故,掩埋場用地取得不易故設置困難,也使污水處理廠內污泥暫存量逐漸增加。
再加上清運費用逐年升高,由2004年的每噸2,300元持續增加到目前每噸清運費用超過7,000元,成長幅度超過200%,估算我國一年花費於污泥的清運費用至少要210億元。因此污泥減量及資源化是合理且必要,亦有極高經濟上的效益。
今,發明人秉持多年該相關行業之豐富設計開發及實際製作經驗,針對現有之結構再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種生物污泥減量與回流再利用方法,利用廢水處理上的成本來源最大宗便是為污泥處置,能從源頭地將污泥減量便能顯著降低其處理所需資金,以期達到更佳實用價值性之目的者。
瀏覽人次:1222